临床应用
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应用 >
外科感染的概念和特点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8-19 08:56|点击:
外科感染的概念和特点
感染是机体对致病菌的侵人、生长和繁殖造成的一种病理性反应过程。外科感染的一般定义是指需要用手术方法治疗(包括切开引流异物去除等)的感染性疾病以及在创或手术后发生的。
感染并发症
侵入体内的病原菌根据其致病力的强弱、侵入门户以及机体局部和全身的状态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如外科感染是由一种病原菌引起的则称单一感染;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则称为混合感染在原发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经过若干时间又并发它种病原菌的感染,则称为继发性感染;被原发性病原菌反复感染时则称为再感染。
外科感染不同于其他感染的特点是:绝大部分的外科感染是由外伤所引起;外科感染一般均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常为混合感染;损伤的组织或器官常发生化脓和坏死过程,治疗后局部常形成痕组织;在治疗方法上常常采用抗生素疗法和手术疗法。
外科感染的来源
外科感染的来源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是指动物机体外部的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皮肤或黏膜的伤口内部,而引起的感染。这是外科感染包括手术创感染的主要途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中尘埃的感染细菌往往附着在空气中的尘埃上,然后落入伤口。据统计,一般空气条件下做手术,每小时落入伤口中的细菌2万~4万个,因此空气中的尘埃越多落入伤口的细菌就会越多感染机会就越多。因此要求在手术前对空气进行灭菌或消毒,手术过程中避免或少走动更不能打闹,在野外做手术,要尽量选在远离交通干道和避风沙的地方。
2.飞沫和滴入感染手术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说话、咳嗽、打喷嚏都会产生飞沫。据测算,一个喷噻有4万个飞沫,每个飞沫中含有1万~2万个细菌。飞沫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特别是患口腔疾病的人,其飞沫中的致病菌含量更高,因此,手术时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决不能对准手术切口打喷嚏或咳嗽。手术人员出汗时,要请助手将汗滴擦去
3接触感染这是发生外源性感染最主要的途径,包括:
(1)手术人员手、臂污染:没有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手、手臂,反复多次接触伤口,或接触了污染手术又去接触无菌手术组织均会造成污染进而发生感染。因此手术前必须彻底洗手,最好戴好灭菌手套,而且手术妻养成无菌习惯,才能在术中有效地进行无菌操作。
(2)术部被毛的污染:创巾的移动会使术部被毛对术野进行污染,少数的情况是通过手术人员的手臂而传递的。被毛化脓性微生物在冬季可达60%因此,手术时,对术部皮肤必须严格消毒,而且除毛范围要比手术区域大2~3倍,整个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创巾的移动,避免手臂、针线、器械及物品与被毛接触。
(3)手术器械及用品的污染:所有器械及各种用品在手术前必须进行彻底灭菌或消毒才能使用,在手术过程中被污染的器械物品也必须重新灭菌或消毒后再使用。
(4)植入感染:污染的缝线、引流纱布被留在创内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感染术后切口的污染:术后饲草、粪尿以及患病动物舔食伤口等均会使伤口受到污染和感染,因此手术后的创口须加以保护和消毒,最好单独饲养在清洁干燥的畜舍内。
(二)内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是由动物机体内的细菌所引起的感染。有以下两种情况:
(1)体内的微生物原先是以保菌、共生或隐性感染的方式存在于机体的某个器官或组织内(如口腔、肠道的正常菌群),后由于手术使动物体的抵抗力下降,细菌重新活跃并开始生长繁殖,甚或发生细菌或内毒素移位而引发明显的局部或全身的感染过程。
(2)由于手术通路(从皮肤到手术最终要达到的组织或器官的通道)切开了已经愈合的创伤癜痕脐部的疤痕,深部组织的脓肿、化脓性淋巴结炎、钙化或机化灶而引起细菌的扩散和感染。
(三)外科感染时常见的致病藺
外科感染的致病菌有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氧菌。当前外科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其他比较常见的病原菌是礙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化脓棒状杆菌、克雷白菌属和肠球菌。总的来说,革兰氏阴性杆菌占60%~65%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0%~35%。近年来,厌气性感染厌氧菌与需氧菌共同感染以及真菌感染已越来越多见。不同种类的外科感染,病原菌构成有所不同。
这些致病菌常存在于动物的皮肤和黏膜表面,也存在于厩舍用具、手术器械和其他物体上,如皮肤或黏膜损伤或手术时就可能导致感染。
外科感染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结局
外科感染应当理解为机体与侵入体内的致病菌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它是机体与致病菌感染与抗感染斗争的结果。在外科感染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制约的因素:即机体的防卫机能和促进外科感染发展的因素。此两种过程始终贯穿着感染和抗感染、扩散和反扩散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外科感染发展的因素
细曹的政病力在外科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致病菌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其中细菌的数毒力尤为重要。致病菌数量越多,毒力越强,发生感染的机会也越大细菌侵袭组织的能力主要决定于细菌产生的各种毒素和酶。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凝固酶溶血素、坏死毒素和杀白细胞素;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O和S、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这几种毒素是链球菌感染迅速扩散和脓液稀薄的原因。革兰氏阴性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具有复杂的生物活性,是引起补体激活和感染性休克的物质基础。厌氧性类杆菌则能产生外毒素凡是毒力较强的细菌容易引起严重的外科感染。
2.局部环境条件外科感染的产生与局部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局部伤口中存有异物、坏死组织、血肿和渗出液均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某些代谢障碍,如动物的糖尿病、尿毒症、皮质类固醇疗法、免疫抑制疗法等均能引起血管反应缺陷、白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异常,从而有利于外科感染的发生。
(二)机体的防卫机能
在动物的皮肤表面被毛、皮脂腺和汗腺的排泄管内,在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器及泪管的黏膜上,经常有各种微生物(包括致病能力很强的病原微生物)存在。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并不呈现任何有害作用,这是因为机体具有很好的防卫机能,足以防止其发生感染。如果机体的局部和全身的免疫防卫机能下降,就可能导致外科感染。机体的防卫机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皮肤、黏膜及淋巴结的屏障作用·皮肤表面被覆角质层及致密的复层鳞状上皮(pH5,2~58),黏膜上皮也由排列致密的细胞和少量的间质组成,表面常分泌酸性物质。某些黏膜表面还具有排出异物能力的纤毛,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皮肤及黏膜不仅具有阻止致病菌侵入机体的能力,而且还分泌溶菌酶、抑菌酶等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抗菌性物质。淋巴结和淋巴滤泡可固定细菌,阻止它们向深部组织扩散或将其消灭。
2.血管及血脑屏障作用血管的屏障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壁的特殊结构所构成。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进入血液内的致病菌进入组织中。血脑屏障则由脑内毛细血管壁、软脑膜及脉络丛等构成。该屏障可以阻止致病菌及外毒素等从血液进入脑脊液及脑组织。
3.体液中的杀曹因素血液和组织液等体液中含有补体等杀菌物质。它们或单独对致病菌呈现抑菌或杀菌作用,或同吞噬细胞、抗体等联合起来杀死细菌。
4.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和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等均属机体内的吞噬细胞,它们可以吞噬侵人体内的致病菌和微小的异物并进行溶解和消化。
5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炎症反应是机体与侵入体内的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全身反应的局部表现。当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局部很快发生炎症充血以提高局部的防卫机能。充血发展成为淤血后便有血浆成分的渗出和白细胞的游出。炎症区域的网状内皮细胞也明显增生。这些变化都能有利于防止致病菌的扩散和毒素的吸收,又有利于消灭致病菌和清除坏死组织。当炎症进入后期或慢性阶段,肉芽组织则逐渐增生,在炎症和周围健康组织之间构成防卫性屏障,从而更好地阻止致病菌的扩散并参与损伤组织的修复,使炎症局限化。肉芽组织是由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所组成的一种幼稚结缔组织。它的里面常有许多炎性细胞浸润和渗出液并表现明显的充血。渗出的细胞和增生的巨噬细胞主要在肉芽组织的表层。通过它们的吞噬分解和消化作用使肉芽组织具有明显的消除致病菌的作用。
6透明质酸透明质酸是细胞间质的组成成分,而细胞间质是由基质和纤维成分组成。结缔组织的基质是无色透明的胶质物质。基质有黏性,故在正常情况下能阻止致病菌沿结缔组织间隙扩散。透明质酸参与组织和器官的防卫机能,它能对许多致病菌所分泌的透明质酸酶有抑制作用总之,进人体内的致病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即可大量生长繁殖以增强其毒害作用,进而突破机体组织的防卫屏障,即表现出感染的临床症状。而感染发展的速度又取决于致病菌的数量和毒力、是单一感染或是混合感染、外伤的部位、外伤组织和器官的特性创伤是否安静、肉芽组织是否健康和完整、患病动物的神经机能状态等因素。外科感染因这些因素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局。有的主要出现局部症状,有的则局部和全身的感染症状都很严重。
外科感染的病理机制
外科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局部反应首先是局部的血管反应。致病菌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或者经过淋巴管和血管侵入机体后发生感染时,首先引起局部血管反应,包括血管扩张(充血)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壁扩张使局部发红发热;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大量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形成炎性渗出,造成组织水肿。以后在炎症病灶的中心由于血液循环停滞而出现被动性充血(淤血),白细胞游出。炎性渗出、白细胞在局部炎症组织内浸润以及炎症局部的网状内皮系统细胞的明显增生,使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和机能障碍。因此,血管反应是炎症的4大特征即红、肿热、痛的病理学基础。
当局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发展时,机体就形成了一系列屏障以阻挡感染的发展。如肉芽组织、脓肿的腔壁,从原发感染病灶扩散途径上的淋巴管和淋巴结等也起这种阻挡作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这些淋巴管和淋巴结的炎症变化就是它们抑制致病菌及毒素的标志。当感染由局部病灶向外蔓延时常能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在有利条件下能发展成为全身化脓性感染。
2.机体的全身反应在局部化脓时除局部反应外也能出现全身的症状,如体温升高、心跳和呼吸加快、患病动物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
当患病动物机体从原发病灶吸收大量致病菌、毒素及组织分解产物时,则会出现严重的临床症。
状。此时对感染反应最强烈的器官系统—循环系统、网状内皮系统、神经系统以及毛细血管、肝肾、脾、肺都将出现严重的机能素乱,血液的化学性质和黏稠度发生改变,血浆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体内氧化作用降低,水和无机盐类代谢乱,体内抗坏血酸贮存量显著降低机体内感染和中毒继续发展的时候,由于骨造血机能受到抑制,因而患病动物可出现贫血在血液中有时可出现不成熟的幼稚型红细胞。白细胞数量增多,核左移(即嗜酸性白细胞减少,杆状核白细胞增多,多形核白细胞减少)。中等度的白细胞增多表示感染的程度不重;白细胞数不见增加,但出现核左移则说明机体反应能力微弱和造血机能受到严重抑制。白细胞数显著减少而临床症状又很严重是预后不良的标志。血沉变快,其出现与恢复均较白细胞增多的改变为慢。
外科感染的病程演变及其结局
外科感染的演变是动态的过程。致病菌、机体抵抗力以及治疗措施3方面的消长决定了在不同时期感染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外科感染发生后受致病菌毒力、局部和全身抵抗力及治疗措施等影响,可有3种结局
1.局限化、吸收或形成肿当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占优势感染局限化,有的形成脓肿。小的脓肿也可自行吸收,较大的脓肿在破渍或经手术切开引流后,转为恢复过程,病灶逐渐形成肉芽组织、瘢痕化而愈合.
2转为慢性感染当动物机体的抵抗力与致病菌致病力处于相持状态感染病灶局限化形成溃疡、瘘、窦道或硬结,由癥痕组织包围不易愈合,此病灶内仍有致病菌,一旦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感染可重新发作.
3.感染扩散在致病菌毒力超过机体抵抗力的情况下,感染不能局限化,可迅速向四周扩散或经淋巴、血液循环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

在线客服

  • 客服一: QQ
  • 客服二: QQ
  • 客服三: QQ
  • 0371-55692663
  • 132131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