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产品中心 > 马牙科器械 > 马牙科探查器 >     
马牙科探查针-65E-085.01

产品名称:马牙科探查针-65E-085.01

生产厂家:ERBRIGH-INSTRUMENTE

产品型号:65E-085.01

产地:德国

      马在平地上立正站立时,四肢所表现的状态叫肢势。蹄外部的形态叫蹄形,一般说来,肢势制约蹄形,即有什么样的肢势,就有什么样的蹄形。肢势正,蹄形也正,反之,蹄形也可影响肢势,因此,装削蹄时,应适合于趾(指)骨中轴的方向,基本上保留该肢原有的蹄形。

      马的肢势分为正肤势与不正肢势,蹄形分为正蹄形和不正蹄形,在判一定肢势与蹄形时,应将马牵到平坦的场地面上使其立正站立,鉴定的人在距离马4-5米的地方,由前、后、侧三方进行观察和比较。

      1.正肢势、正蹄形、正步样

      1.1.前肢

      从侧面看,从桡骨外结节引一条垂直地面的的垂线,将肩臂、前膝(腕关节、管(掌)、球节前后等分,并微触蹄球落于地面;从前面看,两肢是垂直地面的,从肩端引一条垂线,依次通过肩臂、前膝(腕关节、管(掌)、球节和蹄尖的中央,将前肢内外等分。如下图。

    01

      1.2.后肢

      从侧面看,从臀端引一条垂直地面的的垂线,与管(跖)平行,微触飞节(跗关节)落于球节稍后方;从前面看,从臀端引一条垂直地面的的垂线将后肢内外等分。如下图。

      1.3.前蹄

      前蹄比后蹄稍大。蹄尖壁和蹄负面约呈45-50度。蹄尖壁≈2.5蹄踵壁。蹄负面卵圆形。

      1.4.后蹄

      蹄尖壁和蹄负面约呈55-60度。蹄尖壁≈2蹄踵壁。蹄负面尖卵形。

      1.5.正步样

      步样是指马在运步中,蹄由离地到重新着地的经路的形状(或蹄举扬移位时在空中所划曲线的形状)。

      2.不正肢势、不正蹄形、不正步样

      凡是不符合正肢势及正蹄形标准的肢势或蹄形,称为不正肢势和不正蹄形,肢蹄不正,步样也当然不正。不正肢势和不正蹄形种类甚多,现分别说明如下。

      2.1.前踏、低蹄及其步样

      如图所示前后肢落在垂线之前叫前踏,前踏导致蹄踵部负重多,磨得快,因此形成低蹄。蹄叉长而大,蹄底穹隆程度小,易发生蹄踵狭窄及蹄裂。此外,因为体重压在蹄后部,屈肌腱易劳损,前肢返回不轻快,步样呈高抬低落。

      2.2.后踏、高蹄及其步样

      与上文相反,看图即可。

      2.3.广踏、内狭蹄及其步样

      从前后观察可见前后置在垂线外方。蹄内测负重多,磨得快,形成内狭蹄。


      2.4.狭踏、外狭蹄及其步样

      与上文相反,看图即可。

      2.5.外向、外向蹄及其步样

      从前后观察可见,前肢从前膝(腕关节),后肢从飞节或球节以下,肢蹄纵剖面外转。外向蹄外蹄尖与内蹄踵陡,内蹄尖与外蹄踵倾斜,内蹄踵负重多,易引起狭窄、举踵、蹄裂等。

      2.6.内向、内向蹄及其步样

      与上文相反,看图即可。

      2.7.假性内向肢势及假性内向蹄

      假性内向肢势,是前肢特有的一种肢势,它的特征是广踏兼外向而蹄尖却转向内方。这种肢势系与蹄的方向不一致,常见于挽马。由于肢势假性内向,故蹄形也是假性内向的,即从外表上看好象是内向蹄,但负面的形状却仍与外向蹄相同,不过变化的程度较外向蹄更严重,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也当然更显著。

      3.马骡肢势与蹄形的关系及装削蹄对其影响的调查究研

      在过去的有关文献中,多数是将肢势与蹄形割裂开来论述,或者只片面地强调肢势决定蹄形,而缺乏蹄形也可影响肢势的研究。为证实马骡肢势与蹄形的相互关系及装削蹄对肢势与蹄形的影响,我们于1977年、1979年先后在沈阳、福州、成都三个军区对346匹马骡(马196匹、骡150匹)装削蹄前后的肢势与蹄形,进行了较系统的测量和观察,为改进装削蹄工作,预防肢蹄病,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3.1.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

      以部队现有马骡普通肢蹄(正常肢蹄)为调查对象,不作特异选择,不利用变形蹄。

      二、方法

      1。目测马骡原有肢势、蹄形、蹄与系的方向、步样和蹄的负重状态,并进行登记。

      2。取掉旧蹄铁后,在削蹄前先用蹄钉在压印纸中央适当位置穿孔。将孔或以穿透孔的蹄钉尖固定在蹄叉尖处,用手压出蹄负缘的外形及蹄叉的位置、方向,而后用蓝色笔描出(一般压左前蹄和左后蹄,特殊情况压四个蹄)

      3。测量削蹄前的蹄角度及蹄尖壁、蹄踵壁的长度:

      1、蹄角度的测量:用日式蹄角度计测量蹄尖部,要注意排除蹄尖壁的凸弯或凹弯。

      2、蹄尖壁、蹄踵壁的测量:应用15厘米游标卡尺。测量蹄尖壁时,对准蹄叉尖的正前方,由蹄缘的毛根算起,沿角细管的方向量至蹄壁下缘,如蹄尖壁下缘因有铁唇痕或缺损、磨灭等而出现空隙时,应在蹄负面垫一平直的铁片,使卡尺角抵至蹄尖壁延长线与铁片相交处,以量出确实长度;测量蹄踵壁长度时,自蹄支角下端起,沿蹄支角向上量至蹄球缘软角质的起始部。

      3、削蹄:以装削蹄原则为依据,严格按照前、后、侧望,蹄系方向一致的要求进行(确实矫正不过来的假性内向蹄和熊脚蹄除外)。蹄尖壁的长度左右蹄相差不得超过2毫米,

      4、削蹄后再次进行蹄角度、蹄尖壁、蹄踵壁长度的测量登记。并用削蹄前压蹄印的纸,仍以蹄叉尖为准压出蹄负缘外形及蹄叉的位置、方向,并用红色笔描出,而后进行装蹄。

      5、装蹄完了,最后进行站立、运动检查,观察肢势、蹄形、蹄与系的方向、步样。和负重状态,并记入装后检查栏内。如有不符合要求的,应立即进行纠正。

      6、马骡体躯的测量:用2米钢卷尺,根据外貌学的标志测定。

      3.2.调查结果

      一、装蹄前、后的肢势、蹄形分类

      对所调查的196匹马、150匹骡,通过逐匹检查、测量,其装蹄前、后的各种肢势、蹄形分类统计如表1、2。


      二、装蹄后肢势和蹄形的变化情况

      对196匹马、1}0匹骡经一次合理袋削蹄娇正,由于蹄形发生了变化,其肢势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如:马的前肢前望有41匹假性内向蹄变为外向蹄形;其肢势也相应地有39匹恢复为外向肢势,2匹恢复为外向兼外弧肢势。骡前肢前望有23匹假性内向蹄变为外向蹄;而其肢势也相应地有27匹恢复为外向肢势,1匹恢复为外向兼外弧肢势。马的前肢侧望有78匹高蹄或低蹄变为正蹄形;其中有4匹后踏、1匹前踏恢复为正肢势,1匹前踏恢复为后踏肢势。骡的前肢侧望有69匹高蹄和低蹄变为正蹄形;其中有28匹前踏肢势或后踏肢势恢复为正肢势。马、骡的后肢前、后望也有一些变化,但数字不大。马的后肢侧望有72匹高蹄和低蹄变为正蹄形;其中有7匹前踏肢势恢复为正胶势。骡后肤侧望有59匹高蹄和低蹄变为正蹄形;相应地有21匹前、后踏肢势恢复为正肢势,3匹熊脚蹄变为高蹄,其肢势恢复为前踏肢势。

      3.3.小结和讨论

      一、从本次研究的马骡肢势和蹄形的分类来看,前肢前望以外向肢势和外向蹄最多,其次是假性内向肤势和假比内向蹄较多;后肢前、后望,外向兼外弧肢势或外弧兼外向肢势和外向蹄最多,其次是外向肢势和外向兼内狭蹄或内狭兼外向蹄较多;前肢侧望,后踏肢势和正蹄形最多、后肢侧望,以前踏肢势和正蹄形最多。其他肢势和蹄形,无论从前望或侧望所占比例都很小。尤其是从前、侧望均为正肢势、正蹄形的没有。

      二、从肢势和蹄形变化来看,大部分马、骡的蹄形是适应肢势的,如前肢前望有93匹马、76匹骡装蹄前检查为外向肢势、外向蹄,蹄与系的方向一致,经装削蹄后检查,均保持了其原有的外向肢势和适应肢势的外向蹄。另一部分是蹄形不完全适应肢势的,即蹄与系的方向不一致。但经过合理的装削蹄后,其中一部分得到矫正,不仅蹄形发生了改变,其肢势也恢复了原有状态。如:有9i匹马、61匹骡,由于蹄与系的方向不一致,蹄形不完全适应肢势,装蹄前虽然判断为假性内向肢势和假性内向蹄,但经合理装削蹄后,有41匹马、28匹骡变为外向蹄形,其肢势也相应地恢复为外向肢势或外向兼外弧肢势,蹄与系的方向完全一致或趋于一致。另外,有3匹骡后肢侧望为熊脚肢势和熊脚蹄,经合理装蹄后,蹄形变为一般高蹄,肢势也恢复为前踏肢势。当然还有一部分蹄与系的方向不一致,经过矫形也没有改变。由此以可认为:

      1.肢势与蹄形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在正常情况下,是什么样肢势,就形成什么样的蹄形,即肢势决定蹄形,只要装削蹄合理,就始终可以保持肢蹄相适应,这样既可发挥马骡的正常使役能力,又可予防肢蹄疾病和变形蹄。

      2.蹄形是否适应肢势,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蹄与系的方向(趾骨轴)是否一致。蹄形的改变是可以F.,响肢势的,如将后踏肢势高蹄,人为地多削蹄踵,使高蹄变为正蹄,即可使后踏肢势变为正肢势,但蹄与系的方向也必然变为向后方破折。

      3.此次调查结果,均为普通(不正)肢势和普遍(不正)蹄形,而普通肢势形成普通蹄形是正常现象,只要肢、蹄相适应,就不应人为地加以改变。在自然情况下,使肢蹄改变为不适应的可能性是很少的;而我们常见的肢势与蹄形关系发生变化,往往是由于装削蹄不良所造成的,并且这种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外向肢势或外向外弧肢势和外向蹄,由于装削蹄不当,往往容易变为假性内向肢势、假性内向蹄;系部较长的前踏肢势、正蹄也容易改变为熊脚肢势、熊脚蹄等等。因此,装削蹄时,不能仅着眼于蹄,而将肢蹄割裂开;应从肢蹄适应的角度出发,选择正确的装削蹄方法,这样才不至违反其生理状态。

      三、此次所调查的196匹马150匹骡前、后蹄角度和尖踵比例与国内外文献记载有些不符。我们认为,根据调查的数据,我国马蹄的角度,前蹄50^}-55度,后蹄55-"60度,骡蹄的角度,前蹄55^}-60度,后蹄60-65度,基本上符合蹄与系方向一致的要求。至于蹄的尖、踵比例关系,只能作为参考。

      四、我国马骡体形中躯较长,这是一个特点。因此构成了前肢后踏和后肢前踏的肢势,即所谓集合肢势。但其蹄形判为正蹄形,这似乎有些矛盾。我们认为,这与马、骤中躯过长有密切关系,因为前、后肢为了代偿中躯长这一特点,尽量使肢蹄靠近马、骡体重重心,以分担体重和便于调节体躯的正常活动,而蹄为了适应肢势和防止受过度偏压,故多形成正蹄形。所以,无论前踏肢势或后踏肢势,所形成大量的正蹄形,只要蹄系方向一致,角度在正常范围之内,均应列为适应肢势的蹄形。以上调查仅为通过一次试验的近期观察结果,且缺乏对比试验,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在线客服

  • 客服一: QQ
  • 客服二: QQ
  • 客服三: QQ
  • 0371-55692663
  • 132131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