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马和中国矮马在东亚小型马中的系统地位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8-10-11 20:15|点击:次
我国是东亚小型马的驯化地,东亚的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中南半岛诸国以及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小型马都是由中国传入,经过长期的饲养、选育成为各国的马种。
5.1朝鲜、日本马种和中国马种的关系1010
考古发现,远古的朝鲜、日本均有中新世三趾马的出现,但都未进化成为家马,朝鲜半岛本土和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国(北海道马、木曾马、御琦马)现在的马种体高在130cm左右,而朝鲜的济州岛马,日本的吐卡拉马(分布在阿美岛,鹿儿岛)、宫古马、与那国马体高仅有115cm左右,为现代矮马。这些马种,经研究认为它们分别来自于中国的蒙古马系统和中国的西南马系统。
对于中国马种的传入路线和传入的时间,曾经做过许多考证。朝鲜、日本的学者基本认定,朝鲜传人马的时间比日本要早。日本森为三、直良信夫等人研究认为,公元前二世纪朝鲜半岛的马,有两个血统来源,一是起源于中国西南山地的小型马,一是松花江,辽河流域通古斯语系各游牧部族中型的马。前者在公元前三世纪经由两粤,随水稻的传播顺着黑潮在半岛南部登陆的;后者在公元前五世纪由北方进入半岛马匹传人日本的时间,起初根据出土马遗骨推定为,绳文文化的后期(公元前600年)至弥生文化早期(公元前300年)。后来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马的出土遗址混有现代贝壳,影响了断代,又用C-14放射法确定,认为应在古墳时代(公元500年~公元800年)。这与日本社会发展迟缓的实际,以及(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倭人传”所载此时日本无马相吻合。马匹传入日本的路线众说不一,可经朝鲜传入,也可由中国南部直达九州再扩至日本全国等多种路线。但现均受史料和实物所限,未能作出断论。
5.2东南亚小型马种和西南马的关系1
5.2.1中南半岛民族与中国西南民族的关系
中南半岛的民族分布、形成,与史前、史后的种族大迁徙有着密切关系。从语言学分析,这些民族也为多重来源,其中进入半岛的南太平洋人种,马来一波利尼西亚(马来人)语系;古老民族之一的盂人为南亚语系(高棉人);有史以后由中国西南迁入的汉藏现居住在中南半岛的不少主要民族,都与中国西南民族渊源密切。如中国西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藏族、哈尼族等,他们同缅甸的缅族(缅甸有仁安羌地名),缅甸北部山地的克钦族、克伦族、钦族,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古代的羌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云南的傣族、布依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僚族,缅甸北部的掸族同出一源,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为古代濮人的后裔。至于越南人的起源,虽有争论,但普通认为他们受中国的影响,比东南亚各国更早,并混有中国华南蒙古人种(濮人)影响,语言也与泰语有密切关系。
5.2.2东南亚小型马与西南马之关系
中南半岛气候炎热、潮湿,原不产马,马匹均由外部输人。中国横断山脉各河流的河谷,长期以来用于民族迁徙,同时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贸易通道,于是西南马就随着这些活动进入了缅甸、泰国、老挝、马来半岛等东南亚各国。另自汉唐起,因对外贸易之需,又开辟了由四川经云南、缅甸进入印度的古代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沿途商贾不绝,全靠马匹运输,这使中国古代的社会文明和物质文化得以传播,同时也促进了西南马分布的扩延。在17世纪泰人建立了强大的大城王国,国王通常能召集一支包括20万士兵、2万匹马和2万头象的军队,可见这时养马业已很发达。
中国和南洋群岛的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贸易往来,从马来半岛越海甚为方便。海上航行多沿海岸,利用季风直接横渡南海,直至5世纪才见史载。
马匹何时输入群岛,早期史料难以査到。宋·《太平御览》卷359记有“加营(可能即歌营,现苏门答腊东南部某地)国王好马,月氏贾人以船载马到加营国”,当吋马仍为珍稀之畜,西南马的输人可能要晚于此时。10世纪时,中国与南洋群岛的贸易已相当频繁。
对马匹流入南洋群岛影响最大的是14世纪以后,中国东南沿海大批华侨的多次移民,这不仅给印度尼西亚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技术,同样也给菲律宾带去了牛、马、粮食、水果、五金、纸、笔墨等用品,促进了该地的经济发展。
中国东南地区养马已久,唐宋时已设牧监。闽南马来源较杂,宋代称之为“州屿马”。
而广东的马则是西南马的直接延伸对中国西南马、西欧、东亚、东南亚小型马12个马种(地方类型)3个血液蛋白质多态位点(Ab、Tf、Es)基因频率进行欧氏遗传距离聚类如下:
经研究初步认为:依次加聚的各地矮马和普通马的血液蛋白基因频率无大差异,遗传关系接近;与国外小型马种相比,西南马地方类型在聚类时表现了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位点的基因频率看不出共同性,因而均可视为独立品种。
中国西南马与西欧、东亚、东南亚小型马相互比较,6个地方类型间遗传距离相对较近,泰国小型马也表现了与西南马极为相似的遗传关系,菲律宾小型马则次之,而东亚和西欧小型马与西南马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远。
5.1朝鲜、日本马种和中国马种的关系1010
考古发现,远古的朝鲜、日本均有中新世三趾马的出现,但都未进化成为家马,朝鲜半岛本土和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国(北海道马、木曾马、御琦马)现在的马种体高在130cm左右,而朝鲜的济州岛马,日本的吐卡拉马(分布在阿美岛,鹿儿岛)、宫古马、与那国马体高仅有115cm左右,为现代矮马。这些马种,经研究认为它们分别来自于中国的蒙古马系统和中国的西南马系统。
对于中国马种的传入路线和传入的时间,曾经做过许多考证。朝鲜、日本的学者基本认定,朝鲜传人马的时间比日本要早。日本森为三、直良信夫等人研究认为,公元前二世纪朝鲜半岛的马,有两个血统来源,一是起源于中国西南山地的小型马,一是松花江,辽河流域通古斯语系各游牧部族中型的马。前者在公元前三世纪经由两粤,随水稻的传播顺着黑潮在半岛南部登陆的;后者在公元前五世纪由北方进入半岛马匹传人日本的时间,起初根据出土马遗骨推定为,绳文文化的后期(公元前600年)至弥生文化早期(公元前300年)。后来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马的出土遗址混有现代贝壳,影响了断代,又用C-14放射法确定,认为应在古墳时代(公元500年~公元800年)。这与日本社会发展迟缓的实际,以及(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倭人传”所载此时日本无马相吻合。马匹传入日本的路线众说不一,可经朝鲜传入,也可由中国南部直达九州再扩至日本全国等多种路线。但现均受史料和实物所限,未能作出断论。
5.2东南亚小型马种和西南马的关系1
5.2.1中南半岛民族与中国西南民族的关系
中南半岛的民族分布、形成,与史前、史后的种族大迁徙有着密切关系。从语言学分析,这些民族也为多重来源,其中进入半岛的南太平洋人种,马来一波利尼西亚(马来人)语系;古老民族之一的盂人为南亚语系(高棉人);有史以后由中国西南迁入的汉藏现居住在中南半岛的不少主要民族,都与中国西南民族渊源密切。如中国西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藏族、哈尼族等,他们同缅甸的缅族(缅甸有仁安羌地名),缅甸北部山地的克钦族、克伦族、钦族,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古代的羌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云南的傣族、布依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僚族,缅甸北部的掸族同出一源,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为古代濮人的后裔。至于越南人的起源,虽有争论,但普通认为他们受中国的影响,比东南亚各国更早,并混有中国华南蒙古人种(濮人)影响,语言也与泰语有密切关系。
5.2.2东南亚小型马与西南马之关系
中南半岛气候炎热、潮湿,原不产马,马匹均由外部输人。中国横断山脉各河流的河谷,长期以来用于民族迁徙,同时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贸易通道,于是西南马就随着这些活动进入了缅甸、泰国、老挝、马来半岛等东南亚各国。另自汉唐起,因对外贸易之需,又开辟了由四川经云南、缅甸进入印度的古代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沿途商贾不绝,全靠马匹运输,这使中国古代的社会文明和物质文化得以传播,同时也促进了西南马分布的扩延。在17世纪泰人建立了强大的大城王国,国王通常能召集一支包括20万士兵、2万匹马和2万头象的军队,可见这时养马业已很发达。
中国和南洋群岛的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贸易往来,从马来半岛越海甚为方便。海上航行多沿海岸,利用季风直接横渡南海,直至5世纪才见史载。
马匹何时输入群岛,早期史料难以査到。宋·《太平御览》卷359记有“加营(可能即歌营,现苏门答腊东南部某地)国王好马,月氏贾人以船载马到加营国”,当吋马仍为珍稀之畜,西南马的输人可能要晚于此时。10世纪时,中国与南洋群岛的贸易已相当频繁。
对马匹流入南洋群岛影响最大的是14世纪以后,中国东南沿海大批华侨的多次移民,这不仅给印度尼西亚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技术,同样也给菲律宾带去了牛、马、粮食、水果、五金、纸、笔墨等用品,促进了该地的经济发展。
中国东南地区养马已久,唐宋时已设牧监。闽南马来源较杂,宋代称之为“州屿马”。
而广东的马则是西南马的直接延伸对中国西南马、西欧、东亚、东南亚小型马12个马种(地方类型)3个血液蛋白质多态位点(Ab、Tf、Es)基因频率进行欧氏遗传距离聚类如下:

中国西南马与西欧、东亚、东南亚小型马相互比较,6个地方类型间遗传距离相对较近,泰国小型马也表现了与西南马极为相似的遗传关系,菲律宾小型马则次之,而东亚和西欧小型马与西南马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远。
下一篇:南亚小型马的来源